到了2013年的时候,美国还在街头大喊“比亚迪滚出加州”呢;到了2024年,巴黎奥运的官方观光大巴全都换成了中国制造的车子,整个都是国产货。
经历了被围攻到被争夺的过程,中国的大巴用了十年时间,在欧美市场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技术逆袭”。
如今欧洲的公交系统,外观还保持着西方那套范儿,但底盘早就换成了中国的驱动系统了。
先被轰走,现在被欢迎
在加州,有那么一条不怎么引人注意的街道,叫比亚迪路。这名字不是美国人起的,而是因为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家比亚迪的大巴制造厂,占地面积有4.1万平方米,差不多是六个足球场那么大,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公交车。
不过在2013年,这家工厂差点被美国给撵走。那年春天,比亚迪在长滩市拿到了一笔10辆电动大巴的订单,成了第一个在美国公交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品牌。可拿到订单还没来得及交车,关于美国方面就像着了火一样,搞得人挺紧张。
洛杉矶劳工局突然出手,指责比亚迪违反劳工法规,办公室也被检查得一干二净。紧接着,出现了游行示威、抗议声浪不断,媒体也跟着炒作,一句“滚出加州!”直冲云霄。连“电动大巴会不会着火”这样的问题都变成了舆论的热点。一家本来专注技术研发的企业,结果硬被贴上了“质量不可靠”的标签。
令人觉得好笑的是,到了这场风波的第4年,也就是2017年,众议院多党领袖 Kevin McCarthy亲自前来给比亚迪的兰卡斯特工厂三期竖起剪彩旗,为它的投产站台,说了一句特别耳熟的话:“比亚迪正在改变美国公交系统。”
这转变确实挺快的,从被赶出去,到又被邀请进来,短短四年时间,剧情完全大逆转。
依靠的到底是什么?不是廉价赢得的,还不是那点情感因素,而是实打实的生产实力和技术交付的可靠性。
比亚迪在兰卡斯特的工厂每年能生产1500辆,是北美地区最大的纯电动公交车制造基地。不光是制造,售后服务、维修保养、调试都搞定,连培训司机都包了。现在在美国市场上跑的电动公交车,大概80%以上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而且,总共投入超过2.3亿美元,在这边直接搞了上千个工作岗位,这比什么空话都实在,更能打动人心。
美国的决策其实挺务实的,关键看能不能跑得远,能不能用得长,维修是不是少点,这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喊再多的口号没啥用,车得真的能跑起来才行。比亚迪交出的成绩单,撑起了整个美国“电动公交革命”的大旗。
回头看,2013年当时那些质疑的声音,并没有被彻底驳倒,而是被“交付记录”和“运营数据”彻底淹没了。车辆一天比一天在跑,订单年复一年在增加,大家的态度也就自然转变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不仅仅是美国人在意,欧洲那边也慢慢开始启动了,只不过他们没太把声撒开而已。
欧洲人嘴上不说,车却全换了
2020年9月,在希腊雅典的街头,一辆红白配色的电动大巴在试运营线路上跑起来了,路线从阿吉奥斯·伊奥尼斯地铁站到阿诺·基普斯利终点站,总共26个站点,测试大概持续了两周。
这辆车是比亚迪出品的,配备了行业里头第一创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全景影像360°以及故障预警功能。在那会儿,这在欧洲公交车里算是最“牛”的配置。
测试结束后,希腊的公共交通机构专门发布了一份声明,认为电动公交车将成为未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市民出行感受的核心装备。
这话听着挺官腔,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可一点都不客气。到2024年,比亚迪和宇通的电动公交车已经在欧洲超过100个城市上路,累计卖出了将近2000辆。
这事儿,其实早在2013年荷兰就搞得挺漂亮的,那会儿,西斯蒙尼克岛把全岛上所有的公交车都换成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变成了欧洲第一个“纯电公交岛”。
芬兰也挺果断的,2019年一次性买了33辆宇通纯电动公交,就成了全国唯一的电动车队,市里的人还给它取了个外号,叫“大海鲈”。
再往南面走,法国人悄没声儿地搞出了欧洲第一条“纯电动城际公交线路”,全都是宇通出品的车辆。比亚迪在瑞典最大公交公司诺比纳集团那边,也是一连串的大订单不断。
关键是,这些国家没有媒体报道,也没举行什么站台庆典,就这样低调行事。表面上不提,采购的文件早就准备妥当了。
原因很简单,欧洲人明白,大巴跟小车不一样,一旦出问题,整个城市的交通都得受影响。想换车的话,必须选哪种技术成熟、运行稳妥、维护便捷的车型,而中国制造的车辆刚好满足这些条件。
更别提,欧洲国家还得应对一个潜在的“暗中倒计时”——实现碳中和。为了减少碳排放,得把柴油车全部淘汰,然后用电动公交车替代。可本地企业自己搞不出符合标准的电动公交,那就只好从外面买啊。进口谁的车?答案早就写在公交车轮胎上了。
所以,这其实不是某个品牌赢了,而是咱们中国制造的整体发力。当欧洲人在公交站牌前刷卡上车时,谁也不会在意这是不是哪个国家的产——反正它跑得流畅、坐得稳当、不起火、不抛锚,这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的电动大巴,可不是靠宣传片嘴上说说,而是真正靠市场的认可和选择来证明的。
巴黎奥运开车的是中国,沙特机场摆渡的也是
2024年7月,巴黎奥运会开幕那天,香榭丽舍大道上出现了一批敞篷双层大巴,游客们兴奋地排队留影,倒忘了注意车头引擎盖上的Logo,上面写着“中国安徽制造”。
这些大巴可不是随便摆放的,它们可是巴黎奥运会官方认可的观光车,装配了360°全景显示、八种语言的语音导览,还有零噪音的电动驱动系统,专门为奥运会游客设计的路线服务。
这并不是法国人的偶然决定。你得知道,巴黎一直都是雷诺、标致、雪铁龙等本土汽车厂商的发源地,根本不缺本地品牌。但是这次,他们选择的却是在中国装船运来的大巴。为什么呢?一句话:更贴合现代城市的需要。
类似的事儿在全世界都在上演。到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大巴出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宇通从1月到5月一共出口了4921辆,比去年同期涨了64.2%;中通则向沙特交付了1022辆客车,创了中国在海外最大的一笔订单;比亚迪则把500辆公交车送到了比利时;金旅、金龙、中通等企业也纷纷分批将超过550辆的车辆出口到越南、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
这事儿可不是几家企业在发力,而是整个行业都登上了快车道。2023年,中国客车的出口总数达到了43515辆,创下了历史新高;到了2024年前五个月,已经卖出了21828辆,又一次刷新了纪录。
资本市场也是明明白白:宇通的股价在一年里涨了474%,金龙则涨了270%,整个行业的估值也跟着翻了一番。
这股热潮还没结束呢。中国的大巴开始在南美洲的机场落脚,在北非的学校里出现,在中东的石油城里忙活,甚至连北极圈附近的矿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无论是沙漠高温还是寒冷刺骨的天气,它都能应付自如。这种多场景适应和多气候运转的本领,可不是别人能轻易学会的综合实力。
如今再回头看,那些比亚迪在美国被骂的10辆公交车,其实不过是个开端。真正的大势所趋,是它们在全球数十个城市稳扎稳打地运营着,靠着行驶里程、故障表现和乘客的满意度,一点点夺回了话语权。
从巴黎大道到麦加机场,中国大巴驶出,不只是路上的距离那么简单,更代表着产业链话语权的持续扩大和影响力的延伸。
股王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APP排名-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