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边贵祥的表现可谓耀眼,他指挥的55军163师,在面对越军主力的残酷战斗中,创造了参战部队中师、团、营、连四级单位歼敌最多的记录,共歼敌5861人。凭借着如此显赫的战功,边贵祥在1989年才正式离休,按理来说,最迟在1988年,他应该获得晋升少将军衔,晋升为正军级干部才对。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获得将官军衔,而是以副军职待遇离休,这一待遇与同期的李万余形成了鲜明对比。李万余同样在解放战争中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且在1988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值得注意的是,边贵祥在战后不久,从原先的一级军区主力师长职务调任到三级军区副司令员,从职级上看似晋升了一级,但实际上,这一变化更多的是“明升暗降”。此前,他是广州军区的主力师长,经常有机会与军区高层首长许世友、向仲华等人接触,解决部队问题也更加方便。而调任后,边贵祥虽然名义上晋升,但实则并未直接带兵,也不是所在单位的最高负责人,权力和实际影响力大打折扣。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边贵祥受到这样的待遇呢?有谣言说他因抗命杀战俘而丢官,甚至有人详细叙述了整个事件,然而这些传闻并不可信。实际上,这些说法对解放军的内部运作体系理解存在误区。在军队内部,军队和警察都是党的机关,分别处理外部和内部矛盾。军队并没有审判战俘的权力,战俘的处理由专门的军事法庭负责,而边贵祥作为师长,实际上并没有权力直接命令士兵处决战俘。在这种制度下,任何涉及重大决策的事项,都会通过指挥部集体讨论并作出决策,官兵们也不会贸然执行,若无统一指示。
展开剩余65%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边贵祥所在的55军是原国民党降将陈明仁的旧部,因此其战功被淡化。但这种说法同样存在误导。55军的其他部队历史可以追溯到红一方面军,尤其是163师487团的前身是红军的核心部队——红一师红一团,这支部队在长征过程中屡立战功,堪称解放军的“旗帜部队”。即使到了1979年,55军的参战官兵,绝大部分都是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熏陶的年轻战士,谁敢质疑这支部队的历史背景和军魂?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163师487团的狼牙山五壮士连(3营7连)班长王志军,他后来在回忆录《1979对越作战亲历记》中提到,边贵祥未能晋升的真正原因其实与他对战后纪律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关。王志军回忆,战斗结束后,163师没有立即撤离,而是继续驻守在广西凭祥市的边境线上,这段时间的驻守比实战更加艰苦。驻守期间,士兵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环境潮湿,衣物霉变,蚊虫叮咬不断,士兵们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战士们违反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类问题往往会在上级到访时被忽视。王志军的班就曾遇到越南边民的羊进入阵地,因部队纪律禁止与越南边民发生冲突,王志军却偷偷将羊赶进雷区,借机将羊宰杀以供战士们食用。虽然此举违反了军纪,但他为此与上级交涉,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违纪的战士。
这一事件最终引起了师部的注意,尽管当时并未立即惩处这些违纪的战士,但整个事件在军区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风波。王志军的“土匪行为”在当地广为流传,尽管事后得到一定的平息,但这一事件显然无法完全掩盖。在1979年部队改编时,王志军所在的487团并未因此受到处罚,反而全连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这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边贵祥在其中未能获得荣誉。
随后,边贵祥被调任到海南军区副司令员,而王志军则因这一事件在军队内外声名狼藉。尽管王志军后来顺利进入解放军驻港部队,但这一段往事并未完全消散。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边贵祥对于部队战士的保护,使得他未能按时晋升,而他在事后所付出的努力,也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解读边贵祥军旅生涯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王志军:《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发布于:天津市股王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APP排名-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